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专题询问问题及应询回答内容摘编
责任编辑:杨艳 来源:教科文卫工委 时间:2025-04-27 10:14

按:专题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法定权力。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4月25日上午,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围绕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开展了专题询问。会上,13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围绕全市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询问,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负责人逐一作了应询回答。现将专题询问问题及应询回答主要内容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胡凤玲提问:

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高水平医疗机构数量少,总体感觉区域布局仍不够均衡。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医疗卫生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统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卫生资源均衡布局?

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彦荣应询回答: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统筹编制“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资源布局。二是加大项目投资强基础,加快建设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公卫安全提标工程、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卫生健康数字工程、中医药引领工程。三是整合医疗资源优服务,努力争取将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实施一批妇幼保健、托育服务、病房改造、县级医院提标扩能、中心药房、中医馆、医疗设备更新、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制定出台一系列优化生育、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养结合、提升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县医疗机构发展水平、项目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情况的监督评估。

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东提问:

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但调研发现,高素质人才队伍规模偏小、占比偏低。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

市人社局副局长席鹏举应询回答:

下一步,将着眼用好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学历结构、职称比例更加合理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设置引进计划时,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引进,主要以引进研究生为主;同时,继续落实好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在职攻读学历学位等政策。二是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周转池”编制的利好作用,采取集中走进校园招、根据人才需求招、结合产业项目招等方式,规范有序开展引才工作,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和效果。三是认真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在生活补助、住房补贴、公租房使用、培养激励、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工作。四是利用专业工作站(室),通过专家团队定期或不定期来平坐诊向上转诊远程会诊、培训等方式,提高我市医疗卫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闫雪峰提问: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现象普遍存在。请问,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武应询回答:

下一步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力:盯需求增量上下功夫。鼓励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争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抓好培训在育人上下功夫。依托各类培训项目,持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到基层开展对口帮扶,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搭建平台留住人才上下功夫。持续推动职称评聘政策向基层倾斜,动态调整中高级岗位比例。严格落实人才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引导卫生人才留在基层、服务基层。

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建军提问:

下一步,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推动医保基金下沉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市医保局局长冯宝娟应询回答:

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推动医保基金下沉方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和价格调控引导,完善支付五大机制建设,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医保基金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滚多雄提问:

有群众和代表反映,在公立医院住院期间发现,冬春季节和流感高发季节,呼吸、儿科、内分泌等部分科室诊疗需求大、患者集中,可谓“一床难求”,有些科室却有长期闲置床位,如眼科等。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武应询回答:

下一步,我们要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为重点,一是指导医院设立床位调度中心,根据患者病情和床位饱和度灵活分配床位资源;建立季节性床位预警互补机制,优先将眼科、血液病科等床位使用率较低的科室床位,互补性调配给呼吸科、儿科等床位需求量大的科室使用。二是开展“万名医护下基层”“组团式”帮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活动,引导常见病患者首诊在基层三是对连续3年使用率低于50%的科室,按比例将床位转换为多学科共用储备床位,进一步提升床位使用效率。

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晓彤提问:

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应急、诊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过大的债务压力会导致公立医院社会公益职能的弱化。目前,我市公立医院的负债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问题?

市财政局副局长汝廷魁应询回答:

财政部门将在资金统筹、精准施策、强化监管上持续发力,全力化解公立医院债务。对政策性债务明确由市县两级政府履行兜底责任;对经营性债务,指导医院从源头上阻断债务风险向医疗公益领域延伸。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支出。三是持续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多渠道弥补市、县地方财力缺口。四是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严禁未批先办、未批先建,坚决杜绝无序扩张,实现存量债务化解与新增债务防控的制度闭环。

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锋提问:

我市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保障水平?

市人社局副局长席鹏举应询回答:

近年来,我市在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和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动态调整机制,按年度审核备案公立医院绩效总量。二是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关键紧缺岗位、高风险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成效。财政部门全力保障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卫健部门建立公立医院及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医保部门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按时核算拨付医保结余留用资金。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主要负责人薪酬激励、人事人才激励等政策,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牛维维提问:

部分群众对家庭医生信任度低,反映签约服务不够经常,服务效果不够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下一步,我市应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武应询回答: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薄弱环节,从以下方面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一是开展“5・19 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组织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不定期深入社区、乡村,通过现场签约、义诊咨询、案例讲解等形式,向居民直观展示签约服务包内容、健康管理权益。二是开展“亮家医身份、优签约服务、保群众健康”行动,提供延时、便民和节假日服务,确保居民在非工作时段也能获得便捷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基层初筛—专家诊疗”的联动模式,切实提升便民、惠民的服务水平。三是以家庭医生提供的签约服务工作量及绩效考核结果等为重点,考核结果与服务补助经费、签约服务经费挂钩,切实提高签约医生积极性。

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任银珠提问:

有群众和代表反映,在就医过程中遇到部分医疗机构重复开展医学检查检验并收取费用,这些现象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整治过度诊疗和重复检查问题,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武应询回答: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积极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大到300项,进一步减少重复检查。开展互认质量控制监测,切实提高互认质量和互认率。二是深化“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举措,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患者就诊当日因检验、检查不能完成或不能获取报告的,在三日内(含首次就诊当日),携检查、检验结果到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时,享受免缴诊查费(挂号费)政策。三是持续开展过度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对查实的重复检查检验、过度诊疗行为,依法依规实施“退费+罚款”双处理,涉及医务人员违反诊疗规范的,纳入医师定期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

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田芳林提问:

近年来,我市依托皇甫谧针灸文化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怎样依托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武应询回答: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抓好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县级中医医院推荐能力达标和“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并通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够开展6类10项、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二是积极实施陇原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三是充分发挥关山林缘“陇东药库”的地位优势,力争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支持各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推进“处方”向“制剂”转化。四是深入挖掘皇甫谧针灸文化,提升皇甫谧文化品牌影响力。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宣传、义诊活动,提升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和中医养生理念。

十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柴璟提问:

 

我市在加强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教育局局长杨静伟应询回答:

近年来,全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始终秉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健康促进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率100%,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覆盖率100%下一步,我们统筹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工作,一是完善学校卫生工作组织架构,加快中小学校医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保健教师培训。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确保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异常学生干预疏导、家访和家长专题培训五个100%全覆盖。三是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常态化开展健康教育及各类疾病预防宣传,营造全社会协同育人氛围,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十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梁筱斌提问:

请问,根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我市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专项预案是否已完成动态修订?针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否建立卫生分级分类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总量能否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基本需求?

市应急局副局长闫向荣应询回答:

“十四五”期间,市应急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于2021年12月2日修订完成了《平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指导卫健部门修订了《平凉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平凉市疾控中心抗震救灾卫生应急工作预案》等14个专项应急预案。我市已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目前全市储备的医疗物资、药品能基本应对我市发生急性呼吸道中等强度流行传染病。下一步,市应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正在修订的《平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指导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救援能力。

十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杜郁郁提问:

据了解,新的医保报销政策出台后,部分患有肾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今年在医院治疗后报销比例较去年有所降低,每人每年个人负担的治疗费用将增加3000元左右。还有群众反映在医保定点药店买药时必须凭处方才能享受医保报销,对其买药造成了不便。针对以上问题,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方便群众门诊购药?

市医保局局长冯宝娟应询回答:

透析患者医疗保障方面按照省医保局统一部署,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市执行全省统一的门诊慢特病政策,城乡居民透析报销比例调整为80%,较我市原政策降低10个百分点。政策实施后,普通居民透析治疗年增加个人自付费用3000元左右。为解决透析患者门诊治疗费用负担加重问题,市医保局与医疗机构协商谈判,打包最高限价比原标准每次降低40元,新调整限价政策年减少透析总费用6200元左右,普通居民透析患者年个人增加的自付费用由3000元降至1800元左右。下一步,我们持续加强透析患者诊疗费用监测,加强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透析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得到有效降低。

患者需凭处方购药报销方面。我市2022年以来,相继开通部分定点零售药店利用外地互联网医院为患者开具处方实现门诊慢特病和门诊统筹直接结算。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发文停止了定点零售药店利用外地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购药的做法。由于全市暂无依托本地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的互联网医院,按规定群众需持我市医疗机构开具的纸质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结算。下一步,我们将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按规定持续做好外配处方开具流转的同时,会同卫健部门加快推进本统筹区互联网医院落地应用,规范“双通道”管理谈判药品电子处方流转,切实增强群众门诊购药便捷性。

 

 


扫一扫
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