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实施《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满意度测评得满意票33张,基本满意票2张,测评结果为满意”。
这是2025年6月30日平凉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实施《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后,对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的一幕。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具有见证历史、记录文化、传承精神等诸多作用,素有绿色文物、活化石的美誉,对于考古、植物分布分类、演化及生物学研究、育种繁殖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法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针对古树名木保护没有上位法的实际,平凉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省、市和省内其他市、州的做法,依法有序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立法工作,制定了《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22年7月29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颁布后实施的怎么样?在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2024年10月,平凉市常委会组织对全市实施《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2024年10月28日,平凉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实施条例情况的报告,以及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高技术保障能力、科学整合优势资源等几个方面作出审议意见,并转交市政府办理落实。
为提高审议意见办理质量,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采取跟踪督查、定期询问工作进展、共同探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措施、及时反馈落实不到位的事项,以及对政府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进行审查、审议和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对待审议意见,逐项落实整改措施。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收悉后,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办理措施,对照审议意见指出的问题,逐项整改落实。以‘左公柳’的保护为例,我们坚持全面保护、依法管护、科学养护原则,全面落实‘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一树一牌、一树一码、一树一责任人’的‘五个一’管护责任措施,多措并举推进柳湖公园‘左公柳’保护复壮工作,促使古树名木焕新颜。”平凉市林草局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平凉市崆峒区柳湖公园内现存西北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左公柳”古树名木群,群内古树146株,树龄已达158年,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被评为“100个全国最美古树群”之一。随着树龄增大,树势逐渐衰落,亟需开展科学管护修复,确保“左公柳”健康生长。针对柳湖公园“左公柳”树体老化衰弱的现状,平凉市林草局科学制定抢救保护方案,积极开展复壮修复:一是全面建档立卡,组织专业队伍,对柳湖公园“左公柳”逐一测量、定位、登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管护档案,设计悬挂统一样式的标识牌和二维码,让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证”,实现了信息动态化、养护规范化、复壮标准化管理;二是科学开展修复。积极汇报国家和省上,先后争取甘肃省绿化基金和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招标国内古树名木修复专业公司,制定“一树一策”方案,对10株濒危“左公柳”开展抢救性修复,全面落实树体防腐、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促根复壮、树体牵引、仿真支撑、打孔透气等措施,安装避雷塔,成为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示范样板工程;三是加强保护传承,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0万元,申报实施“左公新柳”扦插造林项目625亩,进一步弘扬传承“左公”植树精神,保护繁育这一优质乡土树种。
市林草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一年多的科学修复与精心养护,柳湖公园‘左公柳’萌发新枝,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这些绿色‘活化石’正以新的姿态舒展枝丫,继续书写属于‘左公’精神的绿色传奇。”
从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实施《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的审查报告获悉,审议意见中指出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落实。普法宣传逐步深入。结合“3.12”植树节、爱鸟周、古树名木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将普法宣传贯穿于日常工作当中,组织“心贴心”“面对面”“点对点”《条例》宣讲,利用线上媒体平台和线下宣讲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提升了民众对于法规的知晓率,为《条例》的贯彻落实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管护措施持续加强。创新管护机制,完善古树名木数据档案,逐级签订养护责任书,积极开展浇水施肥、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措施。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落实管护责任,严厉打击砍伐、移植以及破坏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提升了管护水平和能力。资金保障更加有效。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甘肃省绿化基金、中央财政资金135万元,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示范样板工程。全市各县(市、区)及崆峒山大景区通过列支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标牌制作和日常管护。同时,通过捐资、认养等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资金投入更加多元,有效缓解了资金难题。技术支撑不断强化。强化自身队伍建设,全市5个县(市)组建了林草中心,通过开展现场培训与线上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管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为古树名木制定科学的复壮方案,不断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的科技支撑力。资源优势渐次放大。充分发挥柳湖公园“左公柳”、崇信“古槐王”等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林旅融合产业,加强珍稀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人大持续跟踪监督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法规规定,多措并举加强‘左公柳’等我市特有古树名木保护,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向奔赴。”在审议相关报告时,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兴地说。
(通讯员: 肖永明 李宝军)
扫一扫
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