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全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法一条例”情况的审议意见
责任编辑:杨艳 来源:教科文卫工委 时间:2023-05-10 15:46


会议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法治宣传,积极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有序增加,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会议指出,虽然全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法律法规对各级人民政府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有明确规定。检查中发现,部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不强,利用率不高,举办文化活动偏少,活动内容单一。特别是农村由于人口流失,好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个别场馆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现象,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有场所无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管理,配置和更新必需的服务内容和设备,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运转。检查中发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有些设施建设布局不够科学,管理维护不够及时经常;有些设施距离群众生活区较远,群众活动不方便;有些设施存在建成后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遗失、挪做他用等现象;有些设施更新缓慢,跟不上发展需要;有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需衔接不够紧密,匹配度不高,不能满足群众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务本土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法律法规规定,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建具有陇原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检查中发现,受经济发展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因素制约,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还处在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仅限于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服务需求,对本土文化资源培育挖掘不够深入,富有地方传统特色和时代元素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相对较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不够,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趣味性不强,吸引力不足,本土特色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比较匮乏。

(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够及时有力。受财力影响,市县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经费投入不够充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等问题。部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不足,配套建设标准不高,设施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周边兄弟市(州)相比一些方面还有差距,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活动的需求。部分县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建设跟不上发展要求,数字资源库建设尚未做到互联互通,通过移动终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数量有限。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统筹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

会议要求,今后全市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部署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法一条例”实施力度,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个方面:

(一)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要结合实际充分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使用方式,吸收当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关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管理及相关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提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要结合农村人口特点和文化需求,依托农村传统节庆活动及文化习俗,开展“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引导支持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及农民文艺团体、民间工艺传承人等,充分利用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举办农民文化节、乡村“村晚”、合唱节、广场舞大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等,激发带动群众热爱文化生活,参与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二)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建设,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细则,健全完善上下衔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与时俱进,共建共享。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范化管理,结合实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服务评估体系与考核机制,细化落实公共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制度和有公众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行摸底排查,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目录、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等,细化服务措施,接受社会监督,充分保障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三)深入挖掘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要围绕全市“一源四乡”文化品牌的塑造,充分挖掘崆峒道源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公刘文化、梯田文化、红色文化、石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具有平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全市文旅康养产业链建设,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发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要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人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开发,围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现代文化产业、景区及乡村旅游点文旅康养产品的供给,研究开发富有本土特色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精细化和精准化,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形式和供给内容,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四)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渠道,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要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新改扩建居民住宅区及新农村建设时,按要求规划建设好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弱项,改善优化服务条件,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要抢抓中央和省上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谋划、论证、储备、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有计划有目标地改造提升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内容供给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种类。要支持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图书馆、乡镇数字文化驿站、村数字文化服务点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按需求合理配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托省内外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按需培训培养一批公共文化管理和产业开发经营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运用。

 


扫一扫
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