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 建议办理
中国经济网专访陈伟:呼吁加强陇东生态屏障建设 解决平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责任编辑:人大 来源:平凉门户网 时间:2015-03-16 00:08
    一年一度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在百忙中接受了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的采访。她向记者介绍了2015年全国两会带来的建议及今后平凉市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陈伟说,过去的一年,平凉市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经济下行巨大压力,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深化改革增活力,提质增效促转型,统筹兼顾惠民生,凝心聚力干到位”的总体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平凉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加快建设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甘肃省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境内有黄河二级支流泾河、葫芦河等14条,是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国家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也是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域,生态经济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复实施《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将陇东黄土高原作为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平凉市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和流域治理,着力构筑陇东生态屏障,探索出了山顶梁峁油松沙棘“带帽”、山腰梯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道刺槐“穿靴”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看,平凉市有林地面积增加到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17.98%提高到30.38%,农田庇护率达到7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7.5%,年降水量由原来的400毫米提高550毫米,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为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
    目前,平凉在生态屏障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陈伟表示,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平凉市还有22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亟需绿化,而且这些地块立地条件差,山体破碎陡峭,干旱瘠薄,造林难度大,是生态治理的“硬骨头”,加上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保护区、保留区坡耕地还有93万亩,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造林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达1亿多元;造林苗木补助标准很低,苗木基地建设缺乏项目支撑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造林质量和绿化进程;同时,目前平凉市还有133万亩没有纳入补偿范围,资金缺口比较大,让平凉的生态资源管护难度加大。尤其是林改后,集体公益林确权到户,一部分尚未纳入公益林补偿的农户管护积极性不高。
    为此,陈伟建议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步伐,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尽快实施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规划。二是加大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投资力度。三是扩大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
    按照国家建设陇东生态屏障的要求,陈伟请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将陇东生态屏障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制定分年度计划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逐年抓好推进,真正把这项造福平庆两地百姓、惠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态工程落到实处。同时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专门立项,在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安排上,给平庆两市重点倾斜,并将平凉市尚未纳入补偿范围的133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补偿,以充分调动林农和国有林场管护积极性,保护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安全。
    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力度
    平凉市地处甘肃东部,总人口229.77万人,总耕地606万亩,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为保障甘肃粮食自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平凉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平凉市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山川塬相间,山塬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按照国家标准衡量,平凉市高标准农田只有50多万亩,不足总耕地面积的10%,绝大部分耕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不足,抗灾能力弱,特别是农田路、水、电配套程度低,不能达到旱涝保收,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当前,加快平凉市旱作农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程,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稳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陈伟表示,必须加大扶持旱作农业区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将平凉市崆峒区等五县(区)列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力争实施补贴面积达到400万亩,达到粮食面积的80%以上,有力提升耕地质量,不断夯实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基础。
    坡耕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平凉市崆峒区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不仅加快了坡改梯进程,保障了山区粮食生产安全,而且配套功能完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陈伟建议,进一步扩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范围,将平凉市静宁县、灵台县、庄浪县列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其次要扩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范围。
    近年来,平凉市梯田建设虽有了长足发展,但配套水平低,尤其是70—80年代人工修建的老式梯田,年久失修、道路不配套、田块窄小等诸多制约因素,导致机械化耕作、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等措施无法应用,严重影响了梯田效益的发挥,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希望国家能提高梯田建设补助标准,重点加大对新修梯田配套农用等级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一次建成山、水、田、林、路、池、窖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标准优质梯田。”陈伟说。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平凉,严重缺水。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9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多,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水,成为制约平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治水惠民生,兴水促发展。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平凉市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6处,完成投资7.28亿元,解决了118.15万农村人口及16.5万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市189.86万农村人口中有186.17万人达到了饮水安全标准,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3%。
    2015年,平凉市再解决3.69万农村人口和2.61万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群众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平凉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不过,由于水源变化,水质污染,加之早期建成的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普遍存在水源不稳定,水处理设施不全、管网及机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季节性缺水时有发生,供水保证率不高,水质不达标,平凉市仍有40.21万人饮水存在安全隐患。为此,陈伟期望将平凉市饮水安全隐患突出的40.21万人列入全国“十三五”提质增效规划,及早启动实施,彻底解决平凉市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倾听民声,惠及民生,平凉的山绿了,水清了,地平了。昔日的黄土高原,正焕发出勃勃绿色生机。

扫一扫
手机打开当前页